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aa火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aa火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如果不问,我还没有注意到这件事。我看了一下新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在一月21日发现一颗近地小行星正在向地球飞来。其编号为2022 AA,预计将于2月4日飞掠地球,大年初四,这一天正好也是立春。同时它也是2022年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星。“其直径约43米。与地球的最小轨道交会距离约为34.1万公里,小于地月距离”。
“2022 AA目前正在朝地球方向飞近。根据测算,它将于2月4日到达近地点,并将从255万公里外飞掠过去,不会构成危险。”赵海斌说。从这位科学家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这颗小行星不会坠入地球。由于其距离地球太远,质量小,也不会对地球产生较强的引力作用。
如果这颗小行星撞上地球,可能会对上海的市中心的造成毁灭性打击,直径100米左右会对上海市造成严重上海,如果10000米,则会对整个地球生态造成毁灭性破坏。
小行星要来了!不会影响中国人过年。它也来不了,既然来了也不会把中国人怎样。万物都有定律,一切事物都是按着定律发展的。小行星也不例外。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会把中国人难住,吓倒。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会战胜一切困难。不管是天上的,还是地下的,中国人民都能战胜。中国都是阳光明媚的春天!
为什么把火箭炮叫“喀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天涯,
河上飘落柔漫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是苏联卫国战争中苏军火箭炮EM-13的代称。
1941年6月30日,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一个星期,沃罗涅日州“共产国际”兵工厂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立即组织生产6M-13型火箭炮。这是一种多联装的发射火箭的新式大威力武器,早于1939年就生产出了样品,稍后又加以改进,并少量装备部队。卫国战争开始后,前线急需这种武器,然而许多工人、技术人员已上了前线,生产发生了困难。为了保证前线的需求,不得不组织许多工厂协作,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工人们生产了一批又一批火箭炮。为了保密起见,只在炮车上打了“K”字标记,这是“共产国际”兵工厂俄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
1941年7月14日,苏军在斯摩棱斯克期间,在奥尔沙地区首次使用了EM-13型火箭炮。弗罗廖夫大尉指挥的火箭炮兵连第一次齐射摧毁了德军一批军用列车,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经过这次战斗,火箭炮的声誉大振。
这种火箭炮是一种新式大威力武器,能大面积毁伤目标,其外形独特,声响异样。当时德军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武器,就连许多苏军战士也不了解,当看到炮车上的“K”字母时,因为当时战场上非常流行“喀秋莎”这首歌,所以战士们随口亲切地称她为“喀秋莎”,从此俄罗斯姑娘的名字中的一个爱称成了EM-13型火箭炮的代名词。
“喀秋莎”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的一首爱情歌曲的名字,这首歌曲描绘的是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美丽的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一种思念。
当时这首歌曲在苏联到处都在传唱,那么这首美妙的歌曲,怎么会和火箭炮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其实火箭炮被命名“喀秋莎”这个美妙的名字,是因战争而起的。
由于苏联设计师研制的这种新型火箭炮,他的设计新颖,结构巧妙,机动灵活,而且杀伤力巨大,是一种车载式多管齐发火箭炮。因此被苏联用在了战场上。1941年6月28日,苏联正式组建了独立的火箭炮连。7月15日,德国法西斯的一支部队侵入了白俄罗斯的奥尔沙市,苏军奋起反抗,火箭炮也就是在这场战争中首次亮相。
当时独立炮兵连对德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那时候只有七门火箭炮,七门同发,一齐射向了德军,由于一次就可以发射出80发火箭弹。在发射过程中,无数火箭射就像冰雹一样,铺天盖地袭来。火箭弹发出的一种刮风般的嘶鸣声,类似于“斯大林的管风琴”,声音很美妙。德军受到了重创惨败,火箭炮首战告捷,沉重的打击了德军的嚣张气焰。
后来苏军研制的这种M—30式火箭炮开始派上了用场,由于这种火箭炮是采用乌拉尔—375型载重车改装而成的,最大行驶速度达到每小时70千米,车体旋转架上可以安防40个火箭发射管。可在十几秒内连续发射40发火箭弹,可以摧毁20千米以外的各种目标。因此成了苏军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武器。可是由于研发武器是一个极端保密的事情,因此就连炮兵连的士兵都不晓得这种火箭炮叫什么名字。他们只见到炮筒子上面有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M,于是就美其名曰的把它称作“喀秋莎”。
在1945年4月16 日,苏联红军在进攻柏林的时候,许多部队士兵都在传唱这首《喀秋莎》的歌曲,伴随着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发射的呼啸声,歌声伴着炮火声这简直就是绝配,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因此苏军的火箭炮“喀秋莎”的这个名字 ,从此不胫而走,传遍了整个苏军战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aa火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aa火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